物联网商业化应用建站亟待突破四大瓶颈

 2017-05-11 14:11:41  壹网编辑部

  标准规范缺失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可谓喜忧参半。喜的是物联网行业应用需求广泛,潜在市场规模巨大。忧的是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存在诸多产业发展约束因素。

  用物联网代替人对物品状态和环境的感知,帮助人的思维分析决策会更全面和更科学,但前提是感知器件都能正确反映物理世界的状况,而且决策分析软件有足够的专家经验和知识可参照。由于物联网在国内外尚无大规模应用,产品有一个成熟过程,也不能排除人为有意或无意的干扰与破坏。感知器件和决策软件依赖进口,物联网能否自主可控成为心病,国产的感知器件和软件也并非完全可以信赖,产品的可靠性有待考验。

  成本制约规模化应用

  随着互联网络的迅猛发展,网络安全已上升为一个关乎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全、经济有序运行的全局性问题。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和由此带来的产业变革,信息安全也将迈入一个复杂多元、综合交互的新时期。

  业内人士指出,目前物联网在全球还没有一个成熟的标准体系,这样就给我国一个与世界同步建立话语权的机会。表面上我国已经成立或正筹备成立相关标准工作组,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各工作组专注于本领域,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对各单位制定的标准协调能力十分有限。各类标准都代表了一批利益攸关的政府部门和企业,经常互相诋毁、互不买账。

  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将成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首要先决条件。物联网具有多学科性质,论坛门户网站建设,其涉及的技术多种多样,导致涉及的标准也非常多。由于物联网标准研究在国内外均处于初期阶段,各国有协作也有分歧,导致国内的物联网标准建设仍未取得整体性突破,系统“端到端”的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目前,我国主管部门已开始规划,但亟须统筹协调。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来看,我国物联网的发展还没有一个有效的统筹协调机构,仍缺乏统一的规划部署和全面的统筹协调,整体推进速度较为迟缓。

  作为物联网主要技术的射频识别技术已在中国形成产业链。其中,低频和高频R FID的产业链已经比较成熟;在高频领域,国内厂商在产品精度和性能稳定性上均已达到国际水平;在超高频领域,论坛门户网站建设,国内产业链还处于一个逐渐成熟的阶段;在微波领域,国内企业还多处于研发阶段,成熟的产品和批量化的产品都比较少。

  我国物联网的技术创新相当一部分是在原有信息化技术基础上的深化和发展。但这并不是从无到有的原始创新,很难形成核心技术,导致大量采用国外技术,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在信息安全方面没有保障,致使物联网数据采集环节的传感器、电子标签成本过高,或将拖累整个物联网行业的发展。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驱动力。作为国家战略新兴技术,不掌握关键的核心技术,就不能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就会处处被动。

  IT系统与解读器等硬件设施更是需要庞大的一次性投资。R FID解读器的价格大都在好几百美元以上,而一个企业动辄就需要安装数十台、甚至上千台类似的机器。如果再加上计算机、局域网、应用软件、系统集成等费用,广大中小企业无疑只能望而却步。无锡应用物联网技术监视太湖蓝藻,其中进口的传感器价格就高达40万元一个。这对于目前采购量不算大的国内R FID系统集成商们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市场小,成本高,因为成本下不来,市场也就上不去,所以多年来R FID行业怪圈一直难以打破。由此引发的连锁效应加大了中小企业的成本,中小企业往往难有充足的流动资金周转。

  据介绍,目前我国超高频芯片天线设计与制造、R FID卷标封装技术与装备、读写器关键芯片、测试技术和设备中间件和重要的营运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仍处于劣势。

  此外,我国物联网整体创新实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国物联网仍存在技术分散、单一,核心关键技术薄弱,整体技术集成创新能力弱,产业化应用服务环境差等问题,整体创新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随着物联网相关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范围的不断扩大,标准规范的缺失将大大制约技术的发展和产品的规模化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介绍说,企业网站建设,物联网应用于各行各业,传感单元品种繁多,从规模化考虑对标准化需求迫切,催生了一批国际性、地区性和行业性的标准化组织,数量很多但全面性且权威性不足,所制定的标准彼此难以协调。国外物联网标准化零乱的局面也反映到国内,众多自称国家物联网标准组织使产业无所适从。

  核心技术缺位

#p#分页标题#e#

  物联网的安全性就是物联网可控性问题。物联网越发展,其牵涉到的安全问题越突出,不仅涉及到网络系统自身的安全,如专有数据和信息安全传输问题,还涉及到公民个人隐私、企业商业秘密和国家安全等方面问题。因此,物联网的安全性可靠与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物联网也是一把“双刃剑”,技术、设备、软件、标准不能自主可控,物联网应用将会带来不可预料的风险。

  在物联网传感技术推广的初期,功能单一,价位高是难以避免的问题。电子标签贵、读写设备贵导致难以形成大规模普及和应用,没有大规模的应用反过来就难以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比如R F ID普及的瓶颈之一就是标签价格居高不下。普通最便宜的标签在20美分以上,有源标签最便宜也要超过一美元,这显然无法用于某些价值较低的单件商品。R F ID标签生产商美国A lien科技公司宣称,只要年生产量在100亿个以上,单个标签的成本就有可能降到10美分。但这样的价格对于低价的日常商品来说仍然偏高。

  安全问题有待重视

x

在线咨询

微信客服

售后技术

QQ咨询